03/10/2024
【市場的長相】
其實不只爬蟲市場,撇開狗狗貓貓不說,魚啦鳥啦,甚至潛水、登山、露營,這種只有稍微會跟動物接觸有關的市場也都常常會有讓人看了之後頭上出現問號的情況。
我的認知是大眾還是渴望接觸動物或自然的,雖然消費者會直接影響市場的樣子,但只要業者願意還是能引導消費者往健康的方向走,身為從業人員不應該只搶快還要能賣對的東西。
在現在兩爬展覽如此盛行的情況下,近年的展覽產生了與往年不同的商業模式。
水美園、昆蟲博覽會、爬蟲祭和兩爬博覽會,還有各式各樣的寵物展,攤販和顧客都趨近於疲乏的感受。
總結我的觀察,寵物商品(物品)化和層出不窮的品牌是現在較不成熟的寵物市場(節肢動物、兩爬等)共同的發展方向,但是同時也出現一些較少見的的商業行為。其中「寵物抽獎」是讓我最想提出來討論的。。
在近兩三年的展覽看到最多的情形,是每個攤位都在進行各式各樣的抽獎。抽獎簡言之,將數量較多的普通物種(品系)與少數高單價物種(品系)捆綁在同一個獎池,利用消費者的賭徒心態,打響攤位廣告的同時,也能清除一些繁殖過剩的庫存。
這個現狀是好是壞?並不好評論。我打算綜合三個現象來進行討論:
1.價值與價格
曾經我也是水族店50元小巴西龜的消費者之一,但也是開始飼養後才知道,要照顧好一隻小巴西龜需要購買的整套設備,比他的身價高了十倍都不止。但是以我過去在昆蟲店的經驗,往往決定這隻動物能否獲得良好照顧的關鍵點,與他被定義的價格有正相關。要養好那隻小澤龜所需的耗材、時間成本,遠高於飼養一隻價格四位數大兜蟲的成蟲。而有趣的是,當那隻兜蟲被買回家住在豪宅裡面時,小烏龜可能連基本所需的曬台都沒有。便宜的物種帶來的另一個負面影響,是對於死亡後的態度差異。究竟是考慮與反思還是無條件重新購買,往往與寵物被購買的價格有很大的關聯。
這個案例可以解釋成「低價寵物造成的衝動消費」,與我們希望的「飼養寵物前先做功課」有相抵觸的意味。普遍的衝動消費可能就只是多一個垃圾,但是寵物的衝動消費經常伴隨著一個生命不明不白的逝去。
2.相異性大的物種共同銷售
這是一個今年開始注意到的模式:同一個抽獎池中,有地棲型守宮、樹棲型守宮、游蛇、蚺莽、沙漠型蜥蜴,甚至還有青蛙和蠑螈這些兩棲動物。這裡面任兩個類群的物種,都是完全不同的棲息環境,在飼養上的設置也有很大的差異。這樣的抽獎方式,真的是合適的嗎?
綑綁獎持可能造成許多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每隻動物所需的飼養環境差異性,造成「家裡適不適合飼養」的主要原因。他需要的空間?需要的溫度?需要的食物?如果沒辦法滿足以上的條件,那帶這隻動物回去就跟虐待沒什麼區別。
衍伸的問題,如果會在爬展後觀察社群,會注意到很多人要脫手在展覽中抽到的動物,理由不外乎都是「家人不同意」、「無法繼續飼養」。如果今天那些沒辦法成功脫手的動物,他們的後果也就不得而知了。這種把動物當成一番賞現象,實在不是一個成熟的寵物市場應該展現的狀態。
3.獵奇與稀有性
這兩年的爬行動物市場,出現了許多曾經的稀有物種。在奬池中,也都會出現他們的身影。更多的物種輸入、更多的進口交流基因庫,似乎是讓台灣兩爬寵物市場的更健康的方式。以我個人的理念而言,我希望流通在市場上的動物都擁有穩定飼育繁殖能力(captive breeding),而並非全數都來源自野外採集個體(Wild)。以近年火紅的饅頭蛙(散疣短頭蛙)為例,台灣市場流通的個體基本上都是源自非洲的野生個體。較低廉的進口費用是野生個體的唯一優點。但是作為寵物,更多的寄生蟲、採集外傷、運送脫水等等問題加劇了進口後的死亡率,也增加了飼養的不穩定性。
身為為末端消費者,這並不是喜聞樂見的情形。但是在此同時,那些準備進入飼養箱的動物都在承受這樣的風險。
對此,我希望提出一些想法,針對現在的抽獎模式:
1.低價是順應市場趨勢的動態改變,這並沒法在個人改變。雖然現在已經有許多動物與設備的捆綁銷售,但是我認為還是缺乏視覺化的宣導。如果利用看板製作簡約的飼養攻略,是針對一般大眾作為受眾時很需要的內容。
2.對賣家而言,獎池中以單一物種(EX.不同品系的豹紋守宮、不同品系的玉米蛇、王蛇)進行抽獎是不錯的形式;但是環境相異物種的捆綁銷售我認為對寵物不太負責,畢竟無法確認該客人的經驗認知。而消費者也需要清楚自己的環境與規劃,買下以後才發現不能養也會有對生命不尊重的意味。
3.來源與過程我們有時沒辦法清晰得知,但是我認為在展覽時可以針對動物福利多一點著想。大部分攤販展覽方式會以「是否適合觀賞」為第一參考點,但是實際上動物壓力是巨大的。以今年「爬蟲祭」展覽為例,一攤位展覽的鵪鶉因為距離過近,有許多人拍打玻璃,造成部分個體已經出現拔羽毛等刻板行為;而在鄰近的攤位,他們則為鵪鶉設置了躲避屋,位置也在民眾無法接觸的距離進行展示。雖然展示效果大打折扣,但是動物心理肯定健康許多。
近年來許多經濟動物議題有越來越大的聲量,也是有人察覺動物似乎並非全部都適合以制式的SOP進行照養,甚至會影響單位動物的生產率(動物社會研究會,格子籠母雞)。
以異寵市場而言,我們或許不用像貓狗、鼠兔等市場一樣矯情。但是在動物福利的關注上,是否可以多一點行動?
引用林思民老師之前說過的一句話:「國民對待蛇的態度,可以看見一個國家在動物福利上的成熟度。」,而作為兩棲爬行動物推廣的前線—飼主與賣家們,是否能擔起連結動物福利與動物貿易、野生動物的橋樑?這還需要每個參與者的關注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