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2024
酷~除了今天有颱風,今天還是黑狗日❤️
在台灣各地的大家,颱風天請一切平安
宜蘭目前無風無雨還有大太陽
你們呢?
🐕🦺𝟭𝟬𝟬𝟭世界黑狗日| #認養代替購買 愛不分品種與毛色
📣今天(𝟭𝟬/𝟭)是「世界黑狗日(𝘕𝘢𝘵𝘪𝘰𝘯𝘢𝘭 𝘉𝘭𝘢𝘤𝘬 𝘋𝘰𝘨 𝘋𝘢𝘺)」,由美國動保人士𝘊𝘰𝘭𝘭𝘦𝘦𝘯 𝘗𝘢𝘪𝘨𝘦於2011年所創立,希望能夠過紀念日的方式,替收容所內最容易被人忽略的黑狗發聲。
你知道嗎? 在臺灣「人與狗的愛寫在𝟰𝟴𝟬𝟬年前 ,深埋在嘉南平原」🎶
大約𝟱𝟬𝟬𝟬年前,生活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就已經把狗視作夥伴。臺南 #南關里遺址 於𝟮𝟬𝟬𝟬年出土,距今𝟰𝟴𝟬𝟬年前,屬大坌坑文化的「 #狗墓葬」,是目前全臺被發現最早與人共處的狗,因骨頭保存完整,呈睡姿狀態,顯見當時狗在人們的生活中有著相當的份量,也被認為是國內最早的家養犬,被稱為「 #臺灣第一犬」。
當時共挖出四隻狗遺骸,與其他動物骨頭不同,幾乎是被完整安放,不像食用的動物骨頭細碎分散各處,其中兩具頭朝南,如同當時埋葬人的方式,由此表示當時人與狗的關係應是「夥伴關係」,狗可能是協助狩獵而被豢養。而當時的狗體型不像現今土狗那麼大隻,推測毛色也非黑色,因要在叢林間協助狩獵若是黑色過於顯眼,推測最有可能的毛色為棕色。
「狗狗」和人類有著深厚的情感,是人類親密的伙伴,早在臺灣史前人類就將狗狗的造型作為裝飾,如卑南文化卑南遺址有狗型陶器把手;舊香蘭遺址出土的陶片也有狗的圖案;芝山遺址則發現狗型的玉飾;烏山頭遺址中,也發現和人類葬在一起的「狗墓葬」,骨骸保存完整。
#臺灣犬 獲正名
臺灣犬是最早在臺灣居住的原始犬品種,俗稱「本土狗」。三角頭形,尖嘴,兩耳短薄而高豎,短毛,肩高約五十公分,四肢細長而耐跑,曾是臺灣早期原住民狩獵最得力的助手。它們的體態外型各有特色,例如布農族的狗有虎斑紋,泰雅族的狗多屬黑色,魯凱族的狗體形較小,而平埔族群的狗則壯如小黃牛,歷史上與原住民狩獵生活息息相關。
時至今日,經過專家的努力復育和飼養,純種臺灣犬的數量逐步上升,世界畜犬聯盟(𝘍𝘦́𝘥𝘦́𝘳𝘢𝘵𝘪𝘰𝘯 𝘊𝘺𝘯𝘰𝘭𝘰𝘨𝘪𝘲𝘶𝘦 𝘐𝘯𝘵𝘦𝘳𝘯𝘢𝘵𝘪𝘰𝘯𝘢𝘭𝘦, 𝘍𝘊𝘐)於𝟮𝟬𝟭𝟱年正式決議通過正名為「臺灣犬」(𝘛𝘢𝘪𝘸𝘢𝘯 𝘋𝘰𝘨),是代表臺灣的特有犬種,自此登上國際舞台,毛色以黃(土黃或黃褐色)、純黑,或有虎斑、黑白花混合花色等多種,擁有對主人絕對忠誠心、警覺性強、大膽無畏懼等個性。
在臺灣的近代文史資料中,有許多原住民與狗的狩獵文化脈絡可循,平地人飼養狗主要幫忙協助顧家以及巡田等工作。日治時期的著名文人 #吳新榮 更是為其愛犬撰寫〈 #紫微傳〉,認為人與家犬的相處應是互相扶助的關係。
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現在人甚至也將寵物視為家人,疼愛有加。狗除了作為家犬飼養,更有許多如搜救犬、導盲犬、緝毒犬、輔助犬、軍犬、警犬、陪伴犬等工作犬,以不同的角色伴隨著我們共同生活。
在臺灣,過去許多民間故事將黑狗與不吉利、邪惡等負面印象聯繫在一起,尤其是擁有「踩白襪」(腳底毛髮為白色)的狗,因為看似穿著黑喪服與白鞋,常被與死亡和怨氣聯想在一起。國外更有所謂的「黑狗症候群(𝘉𝘭𝘢𝘤𝘬 𝘋𝘰𝘨 𝘚𝘺𝘯𝘥𝘳𝘰𝘮𝘦)」,下意識將深色動物與不友善的刻板印象相連接。
其實「愛,不分品種與毛色,每位毛孩都值得被愛與珍惜」,透過「 #領養代替購買」、「 #領養不棄養」,你也可以為牠們提供一個溫暖的家,讓每一個生命都有重生的機會💪
圖片中每一隻可愛的黑狗皆來自 農業部「 #全國動物收容系統」
你家也有可愛、帥氣的毛孩嗎?歡迎大家於貼文底下「留言區」秀出來✨